
历史上有读书现象,不管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亦或是社会主义社会十大证券公司,都有知识分子在读书。但读书现象是与时代发展相吻合的,以前人们读书不容易,很多读书人历尽艰辛,甚至“手自笔录”,对书本十分珍惜,能够达到倒背如流的程度。而到了现在,书籍不仅有纸质书,而且有大量电子书,而读书人却不多了。
在印刷业不发达的春秋战国时代,所谓的书籍就是竹简、简,虽然有汗牛充栋之说,有学富五车之说,但到的知识和内容并不多,相当于现在十几本书的内容。权贵的权力和财富都可以实现世袭,孩子可以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而民间的知识分子要想上位,就要到权贵家里做门客,为权贵出谋划策,立功之后才可以接受封赏。那时候读书的目的带有纯粹的功利性,就是通过读书成为权贵,而大多数读书人并不能成为权贵,只是在权贵门下混日子。到了隋唐以后,有了科举考试。统治集团放开了一个口子,可以吸收民间的知识精英进入统治集团,但民间的知识精英必须通过科举考试,不然就无法做官。虽然唐代为士族门阀留了一点面子,可以通过举荐做官,但通过举荐做官的人并不多,大多数知识分子都要通过科举考试来做官。民间的知识分子读书并不容易,很多都出生在稍微富裕一点的家庭,有的出生在地主、土豪的家庭,有的出生在富农的家庭,而贫苦农民的家庭出不了书生,因为读书需要花钱,而贫穷农民手里没钱、没粮食,绝对不可能供养读书人。除非经过世代积累,才可以供养读书人。读书人不从事田间劳动,要靠粮食供应,或者说要靠家庭供养。一旦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以后就可以做官,倘若考不中,就很可能继续再考,甚至要考一辈子,被称为“百无一用”之人。
展开剩余71%古人读书就是为了考取功名,倘若只是为了读读写写,就会等而下之。虽然古人有圣人三境界,叫做立功、立德、立言,但大多数读书人都喜欢立功,立不了功就要立德,做圣人,立不了德就要立言,著书立说,流传后世。能够读书的人家境一定比较好,而不能读书的人只能做农民,即便做了商人,也不一定能读多少书,只能让后代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而做官是人生最好的归宿。一旦做官,读书人就会摇身一变,成为官场的老爷,会光宗耀祖,甚至世世代代的人都要读书,走科举考试这条道路。到了民国时期,读书人增多了,但书籍仍然不是很多。虽然早就有了印刷机,代替了活字排版,但印刷的书籍质量堪忧,很多书籍被禁止出版。从秦朝就有书报审查制度,一直到现在,都有这种制度,只不过人们没有感觉到这种制度的影响。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总是忧国忧民,传承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认为自己的命运和国家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甚至有了为国家命运而悲哀的青年投海自尽,还有以命相搏的刺客,刺杀晚清政府的官员。革命成了时代的主流,很多知识分子都在写革命的内容,甚至要在文化界掀起一场巨大的革命。很多进步的书籍偷着出版,很多具有革命性的文章得以传播。
而到了文革期间,文章再次被禁止传播,知识分子受到批斗,人们可读的书只有伟人的书和鲁迅的书,其他的数书籍都被封禁了。到了八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如饥似渴地阅读书籍,阅读报纸,甚至连报纸中缝的广告都要看一遍。文学界出现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先锋派文学、寻根文学等文学现象。很多人都到图书馆去读书,还有人疯狂借书。似乎拨乱反正以后,无书可读的日子过去了,知识分子应该跨学科阅读,读各种自己想读的书。可是商品经济大潮袭来以后,知识分子似乎不愿意读书了,知道读书并不能致富,而时代要求致富,还要先富带后富。一些知识分子下海经商。一些知识分子独守书斋,却始终“君子固穷”。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很多出版社都印刷了畅销书,印刷了算卦相面的书,印刷了很多识人术、公司兵法等书籍,似乎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喜欢阅读的。很多书籍成了积压货,最终论斤卖,而二道贩子或三道贩子居然在网上开卖。互联网普及以后,很多书籍都成了降价甩卖的东西,似乎不打折的书卖不动。很多书价格飙升,八十年代一本书只有一两块钱,就算是好书,而到了九十年代,一本书动辄二三十块钱,到了现在更夸张,一本书动辄七八十块钱,还有的居然要价一百多,不知道哪些知识分子要买这样的书。
图书出版发行渠道畅通,很多图书得以出版,甚至很多大城市都有豪华的图书馆,供广大市民免费看书。只是进入豪华图书馆看书的青年并不多,有时候整个图书馆开着空调,浪费电力,却没有几个人读书。很多人都在网上看短视频,看网络推送的信息,却不会读纸质书。按理说,喜欢读书的人应该到图书馆去读书,没必要买很多书。可是喜欢读书的人都被网络信息吸引,最终把精力全都浪费在网络信息上,却没有用在读书上。似乎网络信息比书上的知识和内容更简单,看网络信息比读书更容易,以至于很多读书人干了更容易的事,而不会干比较困难的事。看网络短视频或图文,似乎不用动什么脑筋,非常轻松,而读书就不是这样,需要一边读一边思考,甚至要掩卷沉思。不然读书就会流于形式,读了很多文章等于没读,因为没有思考,也没有变成自己的知识和文化。即便有非常多的免费网络图书出现,人们可以轻松下载,很多人也不读书,以前喜欢读书的人也不读了。网络文化迅速扩张,带有西方文化的特征,说是传播了现代文化,实际有着全盘西化的倾向。很多人说话办事都符合网络文化精神,沟通效率大大提高,消费也提升上去了,但发现挣钱越来越难,读书也越来越难,甚至适应了互联网文化之后,居然再也不愿意读书了。互联网文化并不一定靠得住,很多都代表了权力意志和资本的精神,只是要吸引人们观看,最终引导人们消费,而不是给人们真正的知识和文化,也不是促进人们做深入的思考,更不会让人们形成独立的思想和人格。
读书现象总是会出现,时代不同,读书人不同,读书人的精神也不同。尤其是当下,看似时代进步了十大证券公司,人们都用上了先进的互联网,足不出户就能知道天下大事,但很多人已经远离了书本,不愿意接受书本系统化的知识,而只是接受互联网碎片化的知识,又不能把碎片化的知识连缀成系统,当然就容易被互联网文化洗脑,容易被牵着鼻子走了,而这正是读书人的悲哀。
发布于:河北省宝盈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