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8年12月下旬可查证券配资查询,十六岁的唐春梅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和同学们一起乘坐火车离开了北京,开启了上山下乡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艰苦历程。

图片来自网络
满载北京知青的火车到达山西运城地区的水头车站后,当地干部群众在车站广场敲鼓打落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知青们又乘坐汽车和马车各奔东西,唐春梅他们九名北京知青最终被分派在郭家庄四队插队落户,大家分散开临时借住在老乡家中。
分派在郭家庄四队插队落户的这九名知青有七名是男生,只有唐春梅和李爱玲是女生。郭队长就对她俩说:“队里的是一位孤寡老人,你俩就去刘奶奶家吃住吧。”
郭队长和两名社员帮唐春梅她俩搬着行李,很快就来到了刘奶奶家的坡下,山坡上一排排土窑嵌在黄土里,像一个个温暖的巢。爬上坡,来到刘奶奶家的土窑前,郭队长笑着说:“刘奶奶善良心眼实,你们俩住刘奶奶家,不会受委屈。”
听到外面有动静,刘奶奶迎了出来,手里还拿着扫炕的苕帚。刘奶奶当年还不满六十岁,头发花白,脸上刻着皱纹,笑起来眼角会堆起两道褶。“俩娃娃,快进来,炕烧热了,窑里暖和!”她拉着唐春梅和李爱玲的手,掌心粗糙却暖和,很热情地把她俩领进窑洞里。窑洞不大,靠墙摆着一个旧木柜子,柜上放着一个掉了瓷的搪瓷缸,炕上铺着打着补丁的旧炕席,炕梢上放着铺盖卷。刘奶奶让郭队长他们把唐春梅和李爱玲的行李放到脚地上,送走了郭队长她他们,她又跑去灶火圪端来两碗热水,笑着对唐春梅她俩说:“路上冻坏了吧?快喝点热水暖暖身子。”
后来唐春梅她俩才知道,刘奶奶也是个苦命人,十八岁那年她从闻喜县嫁到了郭家庄,结婚后一直没怀上娃娃,她男人及四处求医找偏方给她治病。刘奶奶天天抱着药罐子,还是没能怀上娃娃。1937年日军进攻卢沟桥,刘奶奶的男人就和几名爱国青年参加了抗日队伍,从此杳无音讯,再也没回来。刘奶奶就一个人生活,一直也没改嫁,天天站在村口张望。平日里靠队里分的口粮和自己种的自留地生活,虽然过得紧紧巴巴,却总把日子收拾得利利落落。
孤独了大半辈子的刘奶奶家里突然来了两名知青借住,刘奶奶很高兴,她把土窑里打扫了一遍又一遍,把自己的铺盖抱到了炕梢,把热炕头让给唐春梅她俩睡。
和其他知青相比,唐春梅她俩女生算是掉进了福囤里,刘奶奶啥也不让她俩干,她俩顿顿都吃现成饭。后来唐春梅主动提出让刘奶奶教她俩学习做饭,刘奶奶才开始让她俩烧火,教她俩学习发面蒸馍,教她俩炖菜熬菜汤熬糊糊,也教她俩刷锅洗碗。刘奶奶对唐春梅和李爱玲非常疼爱,好吃的都留给她俩吃,唐春梅和李爱玲心里很温暖。
第二年初夏,队里为知青修建了新窑,成立了知青点,北京知青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唐春梅和李爱玲也搬到知青点和那七名男知青一起吃住去了。搬家那天,刘奶奶拉着她俩的手眼泪汪汪地说:“我真舍不得你俩搬走……”看刘奶奶抹眼泪,唐春梅也哽咽着说:“奶奶,我俩会常回来看您的。”
搬到知青点后,唐春梅果然没食言。每天收工后,她和李爱玲都会先去刘奶奶家,帮着喂喂鸡、扫扫院,陪奶奶说说话。刘奶奶有点什么好吃的,都会想着唐春梅和李爱玲,母鸡下了蛋,刘奶奶也给她俩留着。男知青都羡慕她俩,说她俩真有福气,远离父母还有人疼。
1972年春天,唐春梅突然病倒了。起初只是觉得乏力,后来眼睛、皮肤都黄了,大队赤脚医生来看了,说是黄疸肝炎,让她卧床休息。唐春梅躺在知青点的炕上,浑身没力气,心里又急又怕,饭也吃不下去。
得知唐春梅病了,刘奶奶跑到后庄请来了老中医,老中医把脉后开了中草药,安慰她说:“不碍事,喝几付汤药就好了。”刘奶奶去那个老中医家抓来草药,天天帮她熬药,给她弄好吃的,给她宽心。每次熬好了汤药,刘奶奶都会尝一尝,不凉不热的时候才会让唐春梅一口气喝下去。在刘奶奶的关爱照顾下,唐春梅的病情逐渐好转,她发自内心深处感激刘奶奶。

图片来源网络
1973年秋后,李爱玲招工到县商业局工作,知青点就唐春梅一名女知青了,刘奶奶说她一个大女子和一帮后生一起生活不方便,她就让唐春梅搬回来和她一起生活。当时唐春梅也有这个想法,只是她没好意思开口,她怕刘奶奶嫌麻烦。
搬回刘奶奶家后,日子又回到了从前的模样。每天早上,唐春梅醒来时,土窑里已经飘着玉米糊糊的香味。晚上收工回来,刘奶奶总会把热水倒好,让她洗手洗脸。唐春梅想帮着刷锅洗碗,刘奶奶总把她往旁边推:“你劳动累了一天,歇着去,这点活奶奶来干。”有一次,唐春梅偷偷把自己碗里的鸡蛋拨到了刘奶奶碗里,刘奶奶又夹了回来:“娃娃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你吃。”唐春梅看着碗里的鸡蛋,眼泪差点掉在碗里——奶奶这辈子没享过福,却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她。
一起生活的日子里,刘奶奶把唐春梅当成了自己的亲孙女,啥好吃的都留给她吃,唐春梅心里除了温暖就是感动,还有几分愧疚和心疼。
1976年秋后,郭家庄大队得到了一个工农兵学员的名额,唐春梅赶上了推荐上大学的末班车,她顺利通过了文化课考试和政审,被推荐到天津师范学院读书,成了郭家庄大队唯一一名被推荐上大学的北京知青。
这原本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唐春梅心里却涌起一股不舍和惆怅。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刘奶奶,和刘奶奶朝夕相处一起生活了好几年,她对刘奶奶的感情已经很深厚了。那天晚上,她坐在刘奶奶身边,小声说:“奶奶,我要去天津上大学了……”刘奶奶愣了愣,接着脸上露出了笑容,眼角却湿了:“好,好,娃娃有出息了,奶奶高兴。”
离开郭家庄的前一天晚上,唐春梅躺在炕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快半夜的时候,才好不容易闭上了眼睛,睡梦中,她隐约听到院子里有微弱的哭泣声,仔细一听,是刘奶奶的声音。唐春梅赶紧披衣下炕,原来刘奶奶一个人躲在院子里伤心难过,她心里难受,又不敢大声哭,她怕影响唐春梅睡觉……
分别的时候,刘奶奶拉着唐春梅的手千叮咛万嘱咐,一直抹着眼泪把她送到坡下,送到村口。
唐春梅乘坐的马车驶出了挺远,唐春梅回头望,看到刘奶奶还站在村口,一个劲冲她挥手。她心里满是不舍和留恋,也冲着刘奶奶挥了挥手,眼泪不由自主地湿润了双眼。突然,身后传来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春梅,娃娃……”
唐春梅心里像被蝎子蜇了一下,疼的她一激灵,她跳下马车,哭喊着跑回来,扑到了刘奶奶怀里……
参加工作后,唐春梅领到了第一个月的工资,她第一件事就是去商场,给刘奶奶买了一身新衣服寄回了山西。还写了一封信,在信里说,等抽出空就回来看她。第二个月发了工资,她又给刘奶奶寄了十五块钱,还写了一封信,嘱咐刘奶奶买点好吃的,不要舍不得花钱。
以后的日子里,逢年过节,唐春梅都会想到刘奶奶,给她寄钱寄物品,也常给她写信。刘奶奶不识字,每次收到信都会去学校找郭校长,让郭校长帮着念信,再让郭校长帮着写回信。郭校长总是夸奖唐春梅是个有情有义的好女子,写回信时总是报喜不报忧,总是说刘奶奶身子骨很硬朗。
1989年秋天,唐春梅去太原开会,专程绕道去郭家庄看望了刘奶奶。时隔多年再相见,刘奶奶明显老了,腿脚也不利索了。看到朝思暮想的唐春梅,刘奶奶很高兴,拉着她的手久久不松开。
1994年冬季,刘奶奶去世的第七天,唐春梅才得到刘奶奶去世的消息,等她赶回郭家庄时,村里已经帮着料理完了郭奶奶的后事。郭奶奶去世后,是学校的郭校长给唐春梅写的信,告诉了她刘奶奶去世的消息。
没能送刘奶奶最后一程,成了唐春梅心中永远的痛。
退休后,每年清明节,唐春梅都会回郭家庄,给刘奶奶上坟。她会坐在坟前,跟奶奶说说家里的事,说说自己的生活状况,就像从前在窑洞里面对面那样拉话。风吹过坟前的柳树,沙沙作响,就像奶奶的声音,在她耳边轻轻说:“娃娃,奶奶挺好的。”

图片来自网络
现如今,年过七旬的唐春梅身体很好,生活上也很宽裕,可她还保留着当年刘奶奶亲手给她缝的那件蓝布裤子,还保留着当年刘奶奶送给她的那个铜顶针。每当看到这些东西,她就会想起郭家庄的那孔窑洞,想起窑洞里的温暖,想起刘奶奶那布满皱纹的脸和温暖的手。那段知青岁月,那段与刘奶奶相依相伴的日子,成了唐春梅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就像窑洞里透进的那束阳光,永远照亮着她的人生,也永远温暖着她的心。
作者:草根作家(讲述人:唐春梅大姐)
宝盈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