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唱”中国有座岳州窑
——太阳城集团致力复兴岳州窑传统陶艺产业纪实
学生记者 蔡燕娣
纵然不过泥土,可以生长庄稼,滋养生命;也能甘受煎熬,升华生命,蜕变为陶艺作品,像是赶赴与前世的约定,诠释一种重生的美。
——题记
岳州窑,地处湖南省湘阴县城关镇堤院一带,人称湘阴窑。湘阴有“湘水之北”之意,唐时属岳州辖地,所以唐代称其为岳州窑。它是我国窑器手工业品的发源地之一,全国六大名窑之一。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湖南常德收藏家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记载:“岳州窑”之名,始见于唐代陆羽《茶经·四之器》。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品定六大名窑的茶碗时说:“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次,洪州次。”从饮茶所需的器具角度来看,茶圣陆羽把岳州窑排在第四位,由此可见,该窑在唐代显赫的地位。
宋代时,由于战乱、水患等诸多原因,盛极一时的“岳州窑”逐渐消亡。为复兴岳州窑传统文化产业,公司在太阳成城集团设立了岳州窑产学研基地,并依托岳州宋瓷文化有限公司、上海汉光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单位,组建了岳州窑陶瓷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千年古窑,再获新生。今天,让我们回头去看岳州窑传统陶艺产业复兴的点点滴滴。
A千年古窑从历史深处缓缓走来
专家认定:“岳州窑”为最早青瓷当之无愧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迥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这是唐代诗人李群玉诗篇中描述岳州窑红红火火的生产景象。“湘阴是个万窑窝,未有湘阴先有窑。”当地居民中至今仍流传的民谣中也在诉说着湘阴历代有烧窑的历史。
岳州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比较重要,上承江浙越窑青瓷,下启长沙铜官窑,这里是华中地区先民用瓷的主要产地,大量出土的器物足以证明这一点。
岳州窑为最早的青瓷。在多处窑址堆集层及汉晋墓发掘中,出土了许多汉、晋、隋、唐青瓷器及青瓷片,证明岳州先人有烧制青瓷的工艺技术且规模庞大。“岳州窑”胎质细腻、灰白,器形厚重,敲击有金属般声音,瓷化极高,青瓷开片,造型古朴美观、光洁;釉下荧光闪烁,玻璃质感强,唐代茶圣陆羽赞之“岳州瓷青、青则益茶”,唐诗人刘言史有诗云“湘瓷泛青花”,故此,专家认定,“岳州窑”为最早青瓷当之无愧。
岳州窑最早使用匣钵腹烧。1997年专家从湘阴马王堪基建工地龙形窑址发掘发现并予以界定,该窑系属两晋、南北朝、隋代窑址。当时匣钵是根据制品器大小高低而定的,使用匣钵腹烧法。用匣钵烧制器物,受热均匀,可防止窑火直接接触,避免污染、粘结;同时叠层堆放量大、成品率高、精美、釉色肥润,只要匣钵完好可重复使用,可为窑工们节约了成本,增加收入。
岳州窑是最早的官窑。马王堪窑址考古发掘,发现有一件内刻“官”字款的匣钵,同时在两晋、南北朝堆集层面发现“太官”二字青瓷片(“太官”在两汉掌管皇帝膳食及燕享之事)。据此,可以认定该窑烧制的器物供朝廷使用。在封建社会能得到皇室的认可,可见“岳州窑”瓷器有多高贵典雅。由此定论“岳州窑”实属官窑,也就验证了历代流传的湘阴有“四十八皇窑”的说法。
岳州窑创造了中国最早的釉下点彩。中国最早的瓷器都是单色的,但岳州窑大胆创新,在汉代就尝试给青瓷加上褐彩,这是个划时代的创举,从此瓷器进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岳州窑器物呈豆青、浅黄,釉下点彩呈褐色,有的器物口沿均布点彩,有的器物周身几何对称点彩等,这些创新后来的长沙窑的釉下彩绘奠定了基础。
岳州窑历史很悠久,久负盛名。考古证明东汉时期已经烧制出青釉碗、钵、盆等。胎色灰白,质地细腻,部分胎壁有气泡,多施半釉。东吴、西晋、南朝窑头山窑、城关镇窑烧制出的器物有青釉洗、盆、罐、壶等,釉色有青、黄、酱等色,部分窑变釉色呈蓝、紫色,装饰方法有印花、浮雕、圆雕等。隋代为湘阴窑的发展时期,烧制的器物有碗、盘、钵、瓶、多足砚等。胎较厚重,有青灰、灰白色。青釉透明或半透明,釉层变薄,施半釉,釉面有开片。纹饰有花草、几何纹及直线印花等,布局对称且富于变化。唐、五代时期,湘阴窑改称为岳州窑,烧造技术水平成熟,器物以碗盘为主,釉色更趋青绿。胎体更轻薄,玻璃质感更强且开细碎片纹,剥釉现象仍然存在。
到了宋代后期,由于泥土资源枯竭,导致成品较粗,精品少,同时全国各地各大知名窑系相继问世,对“岳州窑”冲击巨大。南宋年间,杨幺领导湘阴农民起义军,将今岳阳西南30公里处的鹿角窑作为制陶场,专做军队生活器皿及外销陶瓷,充实军饷。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朝廷视杨幺为反贼,派岳飞屯兵湘阴,镇压杨幺,占山驻寨,逢码头靠船,要路设关,货船出入受阻,众窑均受牵连,干扰了窑工正常工作和出行,岳州窑在历史上留下它光辉的一页后戛然而止。
时光荏苒,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到了上世纪50年代,沉睡千年的岳州窑开始重见天日。
1953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清理长沙郊区建设工地的唐代墓葬中,发现了豆绿色釉半瓷半陶的器物,后经鉴定,认定这些器物都出自唐代时的岳州窑。
1997年的一个夏日,湘阴县人民政府在城关马王墈宿舍改建工地,发现了一个青窑窑址。湘阴县人民政府立即上报省人民政府,经省考古所和湘阴县文管所50多天的抢救和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岳州青瓷物品、窑具和隋代龙窑。这次共挖掘完整青瓷300多件,残存的八米多长的隋代龙窑窑头保持完好。当年香港回归,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展出一批有代表性的文物到香港,迎接香港回归,其中就有出土于三国时期岳州窑国宝级文物四系罐。从1983年到1988年期间,在湘阴县湘江岸边共发现了25处古窑址,其中青瓷窑址就有18处。
2000年湘阴县政府住地基建时,掘出岳州窑瓷窑文物。为保护原窑址,2003年湘阴县政府兴建了岳州窑遗址博物馆,该博物馆是在保护原窑址的基础上建的三层仿古建筑。
岳州窑研究一直是湖南文物考古界一项十分关注的课题。窑址在挖掘抢救过程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除全国多家报纸作了报道外,还引起了陶瓷界专家、省委省政府的关注。发掘进入热潮时,国家著名陶瓷研究专家巩宝昌和李辉柄先生来到湘阴,他们认真考察了发掘现场,细心地观看和抚摸着出土器物,爱不释手,赞不绝口。时任湖南省委副书记的郑培民和省委宣传部长文选德来到现场,在充分肯定发掘成果的同时,郑培民挥毫写下了“湖湘文化,源远流长”、文选德留下了“岳州窑,中华宝”的题词。中国古陶瓷学会2003年长沙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的代表、列席代表共150多人来到湘阴,部分专家题了词,其中巩宝昌先生题词:“古窑新生”。李辉柄先生题词:“岳瓷瑰宝”。
“窑火曾经昼夜烧,岳瓷始汉盛唐朝。至今犹有青龙首,搭起湘阴复兴桥。”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品牌书法第一人崔国强曾写过一首《岳州窑复兴》。那么,岳州窑的复兴之路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B校企协作让千年工艺重获新生
岳州窑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致力于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产品研发
陶瓷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方式集中反映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文化神韵,渗透着炎黄子孙的聪明才智,展现了中华文明的风采和魅力,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之一。可以说,我国灿烂的陶瓷文化是传统民族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而看起来如此“高大上”的陶瓷,通俗点可以说是一种玩弄泥巴的艺术。古人把酒言欢、共品茗茶,体味着生活的乐趣,少不了要用上这种由黄泥土蜕变过来的陶瓷器具。纵然不过泥土,可以生长庄稼,滋养生命;也能甘受煎熬,升华生命,蜕变为陶艺作品,像是赶赴与前世的约定,诠释一种重生的美。倒入一杯烈酒或清茶,小小的陶瓷器具像在诉说着不同的故事,更是增添了一种不可或缺的诗情与画意。
面对现代社会的转型和在新媒体、新文化形式的冲击下,如今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新鲜、时髦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导致本土文化传承受到了很大阻力。很显然,在现代社会中,陶瓷工艺品实用价值的地位已比不上从前。岳州窑曾盛产过陶瓷,经历了千年的“沉睡”之后才重见天日,许多工艺早已失传,但它已成为一种陶瓷文化,代表着地方文化特色,可如何将之传承并发扬光大便成了一个难题。
为复兴岳州窑传统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做响岳州窑品牌,公司设立了岳州窑产学研基地,并依托岳州宋瓷文化有限公司、上海汉光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单位,组建了岳州窑陶瓷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2016年5月9日,岳州窑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同年10月10日,岳州窑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校企合作平台在公司正式启动。该中心自运行以来,坚持以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产品研发为中心。在人才培养方面,该中心对接太阳成城集团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四个专业,形成了陶瓷绘画、包装设计、景观设计和服饰品设计等相关课程领域。通过1年多的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各级领导指导协同中心工作。先后有省政协副主席赖明勇、中共岳阳市委书记胡忠雄、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杨金鸢、湖南省教育厅厅长肖国安,岳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娜,省文化厅副厅长张帆等来岳州窑协同创新中心指导工作。校领导也多次来岳州窑协同创新中心指导工作,了解产学研成果。
各级媒体关注、报道。新华网、中国商务新闻网、凤凰网、湖南日报、湖南卫视、湖南教育网、华声在线、新湖南、湖南省旅游局网、岳阳日报、长江信息报、岳阳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公司协同创新中心产学研成果。中央电视台有意向在“传承大家”栏目用15分钟的时间,报道公司协同创新中心在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践教学和产教融合等领域成果。
岳州窑青瓷产学研发成果通过专家鉴定。2016年11月,岳州窑青瓷产学研发成果在北京通过专家鉴定,岳州窑协同创新中心获校企合作陶瓷艺术综合实验室,太阳成城集团获校级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太阳成城集团获校级实践教学成果奖先进单位,艺术与设计实践教学中心获校级实验室先进集体。
公司成立了相关实习、实训基地。2016年公司与岳州宋瓷文化艺术公司合作,成立了岳州窑校企创新创业基地等校企合作平台,形成了以校企合作办学、技术研发与服务、技术技能培训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校企合作无缝对接。具体平台如下:成立了太阳城集团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成立了校企合作陶瓷艺术综合实验室;成立了校企合作展示中心。
校企合作是大中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自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相关文件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以来,校企合作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岳州窑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校企合作平台在公司启动,旨在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教学优势与经济实体的技术人才优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行产学研深度合作,推动研究和复兴岳州窑的工作稳步有序的发展,做好传承与创新的结合文章,使岳州窑逐步形成我市新型的文化创新企业。
集团引进企业模式是将企业引进学校后,也就是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目前,公司成立的校企合作陶瓷艺术综合实训中心面积为600多平方米,设有展览厅、陈列厅、创作大师研究中心,并配有四个窑和40多台拉坯机。
“快看,首炉烧制的陶瓷制品出炉啦!”2016年11月10日上午9点,在岳州窑协同创新中心,在众多师生的惊叹声中,200余件泥塑陶艺在1280度高温中经过长达10个小时的烧制后,从梭式窑中被缓缓移出。首批在高校内烧制的岳州窑青瓷呈现在世人面前。而负责制作这些瓷器的,就是公司陶瓷艺术设计方向的学生。
“千年古窑迎来新生!”一时,众多媒体纷纷聚焦岳州窑协同创新中心,校企合作成果初现。
C产教融合走好传承创新之路
越是地方的、传统的,就越是国际的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途径。在高等教育中,它的主要形式是教学与科研、生产劳动的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在与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广大知识分子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勇于担当、敢于创新,服务社会、报效人民,不断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创新支撑。”这一科学论断明确了知识分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知识分子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地方高校如何发挥服务社会功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等教育作为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和人才这个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高校要发挥“创新支撑”作用,关键在于紧密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重点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理念创新、文化传承创新等,成为具有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
作为全国首批100所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高校人才、科技优势,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接产业发展所需,在服务区域经济中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岳州窑就是鲜明的一个例子。
通过校企合作,公司实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岳州宋瓷文化有限公司的部分工作人员到学校授课,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技能训练,提高专业技能。另外,这也加强了学校教师和公司员工的交流,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的素质,有利于员工关于岳州窑传统陶瓷制作技艺的研发,从而推进岳州窑复兴的进程。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岳州宋瓷文化有限公司得到平台支持;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双赢结果,共同为复兴岳州窑作出努力。
“目前公司不是以营利性质为目的运营的,而是旨在复兴岳州窑传统陶艺文化。”在学校担任陶艺专业辅课老师的张巨武说,“由于岳州窑在宋朝时期就已经停止运营,许多陶瓷制作工艺已经失传,我们公司员工在学校期间除了辅助在校老师教学外,更多的是研发失传的工艺。如果连以前的陶瓷艺品的制法都无法研制出来,那我们从何谈传承发展?”张巨武还说,一个陶瓷作品的制作要经过拉坯,修坯,素烧,打磨、补水,上釉和气烧这些基本的程序,学生在大一期间主要是理论知识学习,大二才进行动手学习制作陶瓷作品。
在课堂上除了得到在校专业老师的指导外,学生还能直接与来陶瓷制作研发人员进行交流,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自身水平,并且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就。
今年1月6日上午10点,“太阳城集团首届大学生创意陶艺展览”在公司太阳成城集团三楼展厅正式开幕,这一次陶艺展示盛会,不仅是公司大学生当代陶艺员工动态的展示,也是公司陶艺艺术实践教学的一次全面展示。展出作品主要来自公司大学生创作以及部分邀请的岳州窑宋瓷文化艺术公司艺人之手,共征集作品近200件,评选出优秀作品80多件参展,皆为岳州窑陶瓷。展出作品多样且每件作品各具意义风韵,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表达着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如作品《裂口》便制造裂痕以宣誓对世间不公事件的呐喊;《逢春》则使用真正树皮造型再上色,以此表示生命的可贵。
活动参展作品,在各自领域具有实验性和媒介拓展性,渗透着大学生和陶艺工作者对新工艺、形态、观念深入的思考,映射着独特的风格和当代审美观。多维的观念、丰富的器形、个性的装饰、精良的工艺、莹润的色泽……创作者们将视野聚焦生活,原汁原味地反映生活。创作的作品有着游离于尘世之外的纯净与快乐,一件件作品从创作者手中诞生,带着泥土的味道,更浸透着作者的丰富情感。活动的举办很好地展现了太阳城集团大学生的陶艺创作水平,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气氛,为大学生搭建了一个的艺术交流平台,对复兴岳州窑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做响岳州窑品牌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公司党委书记李明曾经强调过:校企合作推动岳州窑复兴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要继续发扬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合作精神,要在“精”和“雅”字上做文章,在做好传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工艺加大创新力度,合作双方实现双赢。
董事长卢先明对做强岳州窑文化品牌,培养地方实用型人才等多方面提出了要求:“越是地方的、传统的,就越是国际的。岳州窑品牌扎根岳阳,具有浓厚的地方气息和文化内涵。通过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岳州窑就一定能够成为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叫响的民族品牌。”
副董事长钟华对岳州窑的发展情有独钟,他多次深入太阳成城集团,要求学院进一步加强岳州窑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挥协同创新在人才培养、公司产品和科学研究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总结和凝练建设成果。同时,要加强对岳州窑选料、配方、造型、着色等方面的研究,更好推动岳州窑文化产业发展。
岳州窑协同创新中心是兼具学术探索、艺术交流、文化传播等功能的研究与实践机构。中心下设岳州窑陶瓷文化传承发展、岳州窑陶瓷文化对外传播、岳州窑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等三个研究平台,确定了岳州窑专业人才培养、原料研发、创新设计、工艺创新等协同创新方向。公司太阳成城集团经理万长林表示,中心将根据区域产业需求,组建研发团队联合攻关,培养岳州窑产业专门人才,做好岳州窑传承与创新的结合。
产教融合之路,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也是对传统技艺的创新之路。
D任重道远的古窑复兴之路
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将岳州瓷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广
在中国“和平崛起”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国人也认识到了中国文化传统不应被视为是中国走向进步和繁荣的障碍,而是应该让更多人来体会中国文化中的优良传统的魅力。
“要在传承保护的基础上加大创新力度,研制设计和生产适应不同消费需求的产品,充分体现岳州窑文化产品的实用价值、经济价值和收藏价值,将其做成深入千家万户的规模化文化产业。”这是今年5月19日,省文化厅副厅长张帆到岳阳调研岳州窑“非遗”项目保护工作时提出的要求,“文化主管部门一定为加速岳州窑文化产业发展作好服务工作,让岳州窑文化产业尽快做大、做强、做响。”
为推动岳州窑协同创新中心做大做强,公司党委、行政持之以恒,为之奔走呼吁。2016年5月29日,公司党委书记李明、副董事长钟华一行应邀来到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考察“陶瓷艺术工作室”。该工作室为国家艺术大师、汉光陶瓷创始人、岳阳乡友李遊宇大师创办,校领导在参观考察木柴窑炉、创作工作室和学生实训室后,对陶瓷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表示了极大的赞赏。
11月30日至12月3日,董事长卢先明、副董事长钟华和岳州宋瓷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友良赴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考察参观,在李遊宇和上海汉光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军的接待下,双方就岳州窑校企合作项目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达成多项合作意向。卢先明还会见了华奔创投基金董事长林益弘、江苏省建集团副总裁沈婕等,双方就岳州窑文化产业战略综合发展事宜进行了洽谈交流,并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2016年10月底,由公司与岳州宋瓷文化公司主办的复兴岳州窑专家研讨会暨岳州窑青瓷研发成果鉴定会在清华大学太阳成城集团举行过程中,93岁的《中国陶瓷史》编著、享誉中外陶瓷学术界的清华大学教授叶喆民先生不顾自身年事已高,自始至终参加了长达三个多小时的评鉴活动,并提出了宝贵意见。为进一步推动岳州窑产业发展,出生岳阳的李遊宇怀着浓浓的家乡情结,决定联手北京、上海等国内知名投资集团,以岳州窑为支点,在风景秀美的南湖新区滨湖地段,打造呈现汉唐遗韵的岳州窑文化旅游产业景区。
目前,岳州窑协同创新中心主要投入岳州青瓷的研发工作,已在青釉配置、器物造型和烧制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公司与该公司的合作在致力复兴地方传统文化所取得的成果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支持。但想要在短时间内复兴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可谓任重道远。
传统陶瓷手工艺最初的出现实用性大于审美性,审美性是在日积月累的生产实践中逐渐产生并稳定下来的,而现如今机械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手工作式的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对于过去那些必须依靠手工生产的物品来说,逐渐被人们忽视也也就变得不足为奇。
而传统民间陶艺传承主要局限于家族、师徒之间,教育模式较为单一和守旧,这都为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设置了障碍,往往成为造成文化传承的要原因。
还有,随着老一辈民间陶艺的传承人和艺人的去世,技艺的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断流危机。加上现代化生活方式也逐渐进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使得这种曾经立足存活于人们生活中的陶艺文化遗产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土壤。
因此,在岳州窑陶艺文化的活态保护过程中,一定要让技艺得到传承,不仅要在财力物力上提供保障,还要通过政策鼓励和媒介宣传改变人们固有的对民间艺人的偏见和对民间美术价值低估的错误认识。
这就提出了将教育和保护结合起来的客观要求,不仅要做好地区民众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自觉性的宣传教育,还要提高陶艺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针对后者,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项目,致力在复兴岳州窑传统陶瓷文化的道路上做贡献。
加强对以岳州窑为代表的湘瓷学及其相关课题的研究,已大大地突破了古陶瓷自身的领域,仅靠考古界、文博界、古陶瓷研究界的专业人士已远远不够。这还需要众多人文科学领域各方面专业人士的积极参与,快速推进岳州窑的对外传播、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让更多有识之士来接触、了解和推介岳州窑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岳州窑陶瓷文化是一种带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文化遗产形式,故而像现在流行的对于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多数立足与地方旅游业的结合那样,将旅游产业、地方形象宣传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传承创新发展不免是一条出路。当前我国各省都有针对当地文化遗产现状开展的旅游模式,常见的有:博物馆开发模式,通过博物馆来作为一个展示国家和民族文明的重要窗口,而且还是进行国民教育、科普宣传、历史文化和艺术熏陶的重要课堂;文化体验模式,通过与旅游结合,让游客在观光的过程中参与到文化遗产的制作当中,让他们见证和参与全程技艺制作流程,在一种复原了所属文化背景的条件下,亲身体验在特定民族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技艺制作。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身的优点和价值,各种文化之间的比较只产生研究价值,而没有衡量优劣的标准。如今,“地球村”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而“地球村”文化发展的第一个走向是整体化。中国陶瓷文化作为一种民族智慧的结晶,岳州窑陶瓷文化作为其中一部分,如何让其复兴并创新发展是一个挑战,但同时也是一种使命。
复兴岳州窑,弘扬岳州窑精神与文化,有利于发展岳阳的文化产业,充实岳阳湖湘文化的母源地位,是建设幸福岳阳不可割舍的文化名片;有利于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公司与岳州宋瓷公司,立志将岳州窑文化加以保护和开发,在传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工艺大胆创新,尽快与世界先进的陶瓷工艺接轨,与市场接轨,在开发融合入当代生活特征的岳州窑新产品的同时,着力开发以岳州窑博物馆为中心的岳州窑旅游文化产业,并力争与铜官窑文化旅游对接,再创辉煌,重现古瓷都的艺术风采!另外,通过通江达海优势,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将岳州瓷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辐射,继续发挥出发散地的作用。
岳州窑是中国古代瓷都,是中国青瓷文化的发源地,在复兴岳州窑的路上,何时能重现“青瓷雪花漂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的景象?即使那抹黄泥通过高温烈火的历练后蜕变为陶瓷艺品了,那么,蜕变后的出路又在哪里?其实,探索“复兴”的路就在脚下,只是,还任重而道远……